LOADING

衛教資訊BLOGS

主題文章

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焦慮症狀與調適

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焦慮症狀與調適文章插圖

感染新冠肺炎者,恢復期可能會感受 Long COVID 的影響。

但為何未感染,有些人也會感受到滿長時間對於新冠肺炎的焦慮、恐懼與恐慌(COVID Fear)。

媒體上,報導許多感染者因染疫後,會有數周或數月身體的不適狀況,如咳咳、胸悶或失眠等狀況,稱為長新冠現象(Long COVID)。除了藥物的持續治療,精神健康的重建也是不容忽視的課題(註1),例如:正面面對身體健康的改變、轉移注意力讓自己有事忙、不要壓抑心裡的感受,並向信任的親友說出自身感覺等等,皆能幫助自己逐步走出Long COVID的影響。

然而,在臨床上也遇過許多未染疫者因為新冠疫情肆虐,過分恐懼或謹慎而產生身心症狀來求診(註2),例如過度害怕被染疫而引起的恐懼、焦慮;或者是身邊的人染疫而在照顧上產生的自身壓力。長時間的恐懼會激發行為上的防衛機制,通常會導致負面情緒及認知,及行為上的過度反應。適當的規避行為雖可讓自己行為謹慎而遠離疾病,但長時間處在這種負面、恐懼的情境下,也易引起精神上問題(註3)

恐懼、焦慮有如雙面刃,一方面提醒自己做出適當的反應,避免風險;但失控或過多的恐懼、焦慮卻也有可能導致精神上問題而無法自拔。

那我們該如何管理因新冠肺炎蔓延所引發的恐懼和焦慮呢?(註4)

  1. 簡單及規律的健康生活模式。例如多參與戶外活動享受大自然;或者充分的睡眠時間和睡眠品質,來抵抗生活的壓力。
  2. 對於疫情訊息的接收,有些人喜歡越多越好,感覺能掌握狀況,這樣或許不會產生問題。但若對於疫情訊息感覺太多而無法消化,因此增加恐懼,倒不如讓自己放鬆一下,去看看其他類型的訊息,不要一整天黏著疫情訊息跑
  3. 建立自我的舒適空間。例如在自己的空間,擺脫新冠疫情的干擾,無須關注疫情的訊息,沉浸於自己喜歡或高興的事情中。
  4. 按照自己的步伐迎接後疫情時代的新生活方式。有些人會因管制鬆綁和邊境解除,而能夠返回過去的生活方式而覺得歡欣鼓舞;但有些人卻需要多一點時間來面對後疫情的新生活模式。無須強迫自己一下子解除過去兩年來的自我管理方式,慢慢調整生活步調來建立自己安全感、自我的信心,讓壓力的衝擊能夠降低。
  5. 當發現身心狀況因為疫情始終無法安定下來,這時候就得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了。

新冠疫情過去兩年多在全球肆虐,大至全球的經濟、社會層面,小至個人的工作、健康以及社交行為的改變,都承受很大的挑戰,唯有維持身體和心理的健康與平衡,才能迎向未來的新世界。

#長新冠 #LongCovid #新冠肺炎恐懼焦慮恐慌壓力 #CovidFear